从哪些方面评估APP开发公司的测试与运维能力?
评估 APP 开发公司的测试与运维能力,需要从 “上线前的质量把控” 和 “上线后的稳定保障” 两个核心维度切入,关注其流程规范性、工具专业性、问题解决效率及长期支持能力。以下是具体评估方向和方法:
测试是 APP 上线前的最后一道防线,其能力直接决定 APP 是否会因功能缺陷、性能瓶颈、安全漏洞等问题影响用户体验。重点关注以下 5 个方面:
规范的测试流程应贯穿开发全阶段,而非 “开发完再测”。需确认:
- 是否分阶段测试:是否包含「单元测试(开发自测)→集成测试(模块联调)→系统测试(全功能验证)→验收测试(用户 / 客户确认)」完整链条?
- 例如:单元测试确保单个功能模块(如登录、支付)无逻辑错误;集成测试验证模块间交互(如 “加入购物车→结算” 流程是否顺畅)。
- 是否与开发流程同步:是否采用 “敏捷测试”(如每轮迭代后立即测试),而非等全部开发完成后 “一次性测试”?(后者易导致 bug 堆积,修复成本高)。
- 测试文档是否规范:是否输出《测试计划》(明确测试范围、优先级)、《测试用例》(覆盖正常 / 异常场景,如 “无网络时提交订单” 的提示是否合理)、《缺陷报告》(记录 bug 详情、级别、修复状态)?
APP 在实际使用中会面临各种场景(如不同设备、网络、用户操作),测试需覆盖这些场景以避免 “上线即翻车”。需重点确认是否包含以下测试类型:
- 功能测试:核心功能是否正常(如电商 APP 的下单、支付、退款流程是否闭环),边界场景是否考虑(如 “库存为 0 时能否下单”“输入特殊字符是否报错”)。
- 性能测试:
- 响应速度:页面加载、接口请求的耗时(如首页加载是否≤3 秒,弱网环境下是否有优化);
- 并发能力:模拟多用户同时操作(如 1000 人同时登录、100 人同时下单),系统是否崩溃、数据是否错乱;
- 资源占用:APP 在后台运行时的耗电量、内存占用是否过高(尤其影响移动端用户体验)。
- 兼容性测试:
- 设备覆盖:是否在主流机型(如 iPhone 13/14、华为 Mate 系列、小米高端机)及不同系统版本(iOS 15+/Android 10+)上测试?
- 场景覆盖:是否测试 “后台切换、网络切换(Wi-Fi/4G/5G)、屏幕旋转” 等场景下的稳定性?
- 安全测试:
- 数据安全:用户密码是否加密存储(而非明文),敏感信息(如身份证、银行卡)传输是否用 HTTPS 加密;
- 漏洞防护:是否防范 SQL 注入、XSS 攻击(如输入恶意代码能否被拦截),支付环节是否有防重复提交机制。
- 用户体验测试:是否模拟真实用户操作习惯(如按钮大小是否适合点击、提示文案是否易懂),是否邀请目标用户参与验收测试?
手动测试易遗漏且效率低,成熟的公司会结合自动化工具提升测试质量。需询问:
- 自动化测试工具:是否使用专业工具(如功能自动化用 Appium、Selenium;性能测试用 JMeter、LoadRunner;安全测试用 Nessus)?
- 自动化覆盖范围:核心流程(如登录、支付)是否实现自动化测试?自动化脚本是否随功能迭代更新?(自动化能减少重复劳动,确保每次迭代不破坏旧功能)。
- Bug 管理工具:是否用专业系统(如 Jira、TestRail)跟踪 bug 从发现到修复的全流程?能否查看 bug 的级别(致命 / 严重 / 一般)、修复率、遗留问题?
需明确 “APP 达到什么标准才能上线”,避免模糊的 “差不多就行”。可询问:
- 通过标准:如 “功能测试通过率≥95%”“性能测试中并发 1000 用户无崩溃”“安全测试无高危漏洞”;
- 验收方式:是否允许客户参与验收测试?验收不通过时,是否有明确的 bug 修复周期(如严重 bug 24 小时内修复)?
免费获取专属报价方案